庆祝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小院红灯

时间:2019-12-01 来源:公文大全 点击:
您的位置:百味书屋 范文大全 > 经典范文 > 庆祝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小院红灯 正文 本文移动端:庆祝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小院红灯 庆祝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小院红灯 2019-09-08 16:31:30 来源网站: 百味书屋

1968 年的冬天,农历大年初二。

清晨 , 远处传来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如节日的锣鼓,唤醒了黄河岸边那个沉醉在新春喜悦中的小村。

空中飘起了雪花。院门两端挂着两盏灯笼,洁白的雪片落在火红的灯笼上,宛如红梅傲雪,红白相映,煞是好看。院子里的土房土墙,羊圈鸡窝,都贴满了春联,红的粉的,姹紫嫣红,朵朵雪花飘飞,似蝴蝶花间起舞。走进这个精巧温馨的四合小院,恍如走进初春的花园。

这爆竹声,可真好听啊! 躺在床上的父亲感叹。

不好听,吵死人了。下雪了,今天回娘家,路不好走了。不过雪落在红灯笼上,照得咱这小院子倒是挺好看的! 依偎在父亲身边的母亲说。

哦,下雪了,天总会晴的。路再难走也不怕,咱们有红灯笼了,还有红狮、红豹和红秀呢,咱这三个孩子,也是咱的红灯笼! 父亲说。 孩子就是孩子,咋能成灯笼?

以后你就知道了。 父亲望着身边熟睡的孩子们,笑了笑: 我要走了,我走后,这个家你就不要待了,我把你给人了! 父亲平静地对母亲说。

给谁了? 母亲笑了笑,惊讶地问。

不知道,但是,他一定是个好人。你也是个好女人,将来,你一定会幸福的! 父亲说得依然平静。

那孩子们怎么办? 母亲半信半疑地问。

孩子们你不用愁,毛主席会管! 父亲微微笑了笑,好像是玩笑,又好像是诀别,母亲还想说什么,父亲已经永远地睡去。

母亲的哭喊,比爆竹声还响,可父亲不再理睬。

母亲拿起床前一张照片,那是两个弟弟的周岁合影,只见背面写着 毛主席的孩子最听党的话 ,这是父亲留给我们姐弟三人最后的遗言。

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染白了村庄,染白了小院。村里的乡亲们闻讯赶来,小院里里外外围满了人,面对眼前的情景,乡亲们默默地淌眼泪。

那年清晨,28 岁的父亲去世了。

父亲曾是后山一个县城的医生,因为在街上看到了批判他的大字报便得了病,他的病越来越重,最后无法工作被送回老家。大年初二,父亲永远地离开了年轻的母亲,离开了年幼的我和两个双胞胎弟弟,离开了他年迈的父母,离开了三世同堂的家,离开了永远亮着两盏红灯笼的故乡小院。

这不是雪上加霜吗,日子本来就艰难,家里没了顶梁柱,老的老,小的小可怎么活呀? 隔壁大婶一边抹眼泪,一边自言自语。

父亲的离世,年幼的我和弟弟们无知无觉,却给母亲留下无尽的悲伤。说媒的人络绎不绝,母亲不愿意,整日在河边井口转悠,以泪洗面。

一个夏天的正午,烈日炎炎,蝉声阵阵。母亲躺在土炕上,虽是歇晌,却毫无睡意,一边流泪,一边寻思怎么死法。

忽然,有人敲响了玻璃窗,是一对乞讨的母女,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母亲连忙拿出窝头,端出水,嘘寒问暖,又给了些零钱,目送他们走出小院后,母亲从此打消了轻生的念头。

为了孩子们,母亲横下一条心 ---- 再难也要活下去!不久,母亲带着大弟弟,不得以离开了小院,在邻村成了家。

失去了父亲,就失去了天;离开了母亲,就离开了地。我和二弟无依无靠,孤苦伶仃,只有小脚的姑姑陪伴着,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后来,我和二弟渐渐懂事,开始为家里分忧。粮食不够吃,我和二弟上树摘榆钱,下地掏苦菜,用姑姑做的菜饼子、菜丸子就着黑窝头充饥。吃不起莜面,我们发明了 二莜面 。高粱面拌上点莜面,故称 二莜面 ,我们小孩儿都叫 红莜面 ,高粱红很好看,可吃起来又僵又硬,难以下咽。

早起紧的捞,中午红金条,黑夜没的捞 。这句顺口溜说的就是当年我们的一日三餐。早晚都是瞪眼米汤,中午是二莜面,一年 365 天,天天如此。如果能在米汤里放上几块土豆,喝完汤再能拌一碗炒面吃,那就算是改善生活。吃顿有肉的饺子,只能掰着手指头盼过年,嘴馋了,夏天到麦田里捉青蛙,冬天到雪地里套麻雀,秋天,我们还吃过麻杆儿里的 麻虫虫 ......

后来,父亲所在的单位每月发给我们每人 8 块钱的生活费,靠着国家的救济,不再挨饿。但是,因为我们尚未成年,生活中还是困难重重。

那时候,吃水要到村头的井里挑。爷爷离世后,只能靠村里的叔叔大爷常年帮我们挑。现在,我依然记得叔叔大爷们挑水回来喘着的粗气和他们脸上暗淡的表情。最难熬的是冬天,那时候的冬天很冷。买不起好煤,只能用煤末拌土和成煤泥,靠一个小铁炉生火取暖。更难熬的是冬天的夜晚,低矮的土屋又冷又黑,一盏煤油灯吐着浓浓的黑烟,摇曳着微弱的蓝色火苗,好像妖怪就要出洞。

昏暗的油灯下,二弟弟看着他心爱的小人书,姑姑给我们缝补着衣裳,我帮姑姑穿针,奶奶躺在炕头,身上盖着棉被,棉被上还盖着棉衣。她时而咳嗽几声,时而催我们睡觉,时而发出一阵叹息。

不知过了多久,村子里总算有了电,我家后院的篮球场偶尔放映的露天电影,成了我们唯一的娱乐。《闪闪红星》《红色娘子军》《小花》《地道战》《地雷战》...... 看得如痴如醉。可那时候经常停电,电影看到一半总会突然停电,像不懂事的孩子在搞恶作剧,左等右等,电也不来,我和二弟弟只好搬起板凳,垂头丧气地回家。

走在漆黑的小路上,我想起了村东的母亲。我们与母亲住的村子并不远,两个小村之间只隔了一座小桥,桥东是母亲,桥西是我们,大约两三里地。但是,在那个年代,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年幼的我和弟弟觉得很远,母亲好像远在遥不可及的天边,母亲与我们好像生活在两个世界,一年难得一见。

弟弟,你猜妈妈现在干什么呢? 我问二弟弟。

嗯 --- 这个时候,妈妈一定正和我哥吃饭! 二弟肯定地说。

不对,这么晚了,妈妈一定和你哥睡觉了。 我说。

哥哥天天都能和妈妈在一起,真好! 二弟羡慕地说。

唉 ...... 漆黑的夜晚,听了二弟稚嫩的声音,我叹口气,忍不住哭了,心就像夜一样黑暗。

姐姐,姐姐,别哭了,等我长大了,我领你去找妈妈! 我平日就爱哭,二弟最怕我哭鼻子,急忙跺着脚说道。

我不忍让二弟弟着急,便破涕为笑 : 等我们长大了,要做电力工人,让家家户户都点上电灯,把咱们整个村子都照亮,永远不停电!到时候,咱们一起去找妈妈! 二弟也笑,拉着我的手摸黑走回小院。

一部部电影像棉花糖,淡化了我和弟弟对母亲的思念,点亮了理想的火花,播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寒冷的冬天,漆黑的夜晚,我和弟弟围着一炉炭火,守着一盏燃着煤油的红灯,怀着温暖的梦想,在那个小院苦度寂冷贫困的童年。

02

1978 年 , 父亲离世 10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吹暖了神州大地,吹暖了我们村。寒冬腊月,男女老少聚在我家小院后的篮球场,男人们挥动着手臂敲锣打鼓,女人们舞动着红绸扭起秧歌,人们忘记了寒冷,脸都冻红了,却笑得很开心。

拨乱反正,平反昭雪,落实政策,改革开放 ...... 我听不懂广播里传来的这些新鲜词,但是,我听懂了表哥跟奶奶说的话 , 看懂了他涨红的脸上喜悦的表情。

忽闻一夜清香发,腊梅绽放报春来 。原来,父亲平反了,还要给我安排工作。突如其来的消息,就像久旱田野的一声春雷,令人惊喜振奋,我好像忽然长大了,忘记了害怕,课也顾不得上,饭也顾不得吃,三步并作两步,顶着正午的太阳,独自一人,一路小跑,找到桥东的村子,把这个喜讯告诉了母亲。

那年我刚上初中,我以为自己已经长大,没想到还不够参加工作年龄。经过 落办 那些叔叔们经过开会研究、请示汇报,按照国家政策,最后决定安排母亲。

1979 年春节后,母亲上班了。在父亲身前工作过的县城小镇,母亲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重返与父亲共同生活过的地方,母亲悲喜交加,这是她日夜思念的地方,这是她以为此生再也来不了的地方。

母亲迎来了她坎坷人生中最为快乐幸福的时光,我和弟弟的好日子也来了。母亲将我和二弟陆续从老家接来小镇。我俩在不记事的幼年就与母亲分离,10 年过去了,终于与日夜思念的母亲相聚,与大弟、小弟和小妹团聚。从此,我们走出了黑暗,走出了苦难。

我们来到母亲单位的家属小院。小院分前后两院,共有 4 栋崭新的砖瓦平房,住着十几户家属,50 多口人。刚刚走过冷清孤寂童年的我和二弟,走进这个乡镇小院,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忽然见到了光明,找到了温暖,好像走进了天堂。再不用喝瞪眼米汤,再不用吃二莜面,再不用啃黑窝头,再不用挖苦菜,再不用受人欺负,再不用思念母亲,再不用骨肉分离。在这个小院,与母亲团聚,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生活为我们铺开了崭新的画卷,我们在这画卷上开始描绘崭新的人生。

院里的大人笑容可掬,孩子们热情友好。那时的冬天很冷,后山的冬天更冷,但是,和老家的小院相比,这个小院儿和谐热闹,冬天也觉得温暖如春。

放学后,弟弟们与院里的孩子推着小车去拉水,我和小妹在家喂猪喂鸡,和面蒸馒头。入夜,100 瓦的灯泡照得满院透亮,满屋通明,我们姊妹 5 个在与邻居孩子在如同白昼的小院里撒欢、打闹,在宽敞明亮的房间学习,聊天 ..... 橘色的灯光照耀着我们的笑脸。我笑着笑着,泪水却忍不住流了下来。

到了冬至,小院里家家户户开始杀猪,我们就轮流在家属院吃杀猪烩菜;过年时,母亲就召集我们,全家总动员一起压粉条、炸麻花。院子里热气腾腾,充满了欢声笑语。家里有了自来水。我们再也不用挑水,再也不用拉水。望着哗啦啦的水柱,我的眼泪与水龙头里的水一起流。

学校还经常组织到电影院看电影。我们不仅告别了煤油灯,而且再也不用看露天电影,再也不用担心看电影会停电了。《小街》《泪痕》《庐山恋》等 伤痕电影 的许多情节就像是我家的故事,我看着总是落泪。

母亲不解地说: 这孩子是林黛玉转世吗?有了水,有了电,你看看满院子人都笑,你反倒哭? 我连忙解释是水珠溅在脸上,可我分明听到自己的声音在颤抖。

与母亲分别的 10 年里,经常看到奶奶和姑姑落泪,我年幼不懂;后来懂事了,我的眼泪和她们的眼泪一起流;现在与母亲团聚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一天天长大,可是,生活中的点滴还会让我忍不住落泪 , 不管我怎么努力,还是改不掉从小种下的 病根 ,给人留下了多愁善感的不良印象。

03

1980 年,我们进了县城的电力职工小院。

继父从老家调到县城,我也来到县城中学读书。两年后,两个弟弟也同时考入县中学,母亲把奶奶也从老家接来。县城比小镇的教学质量好,只是我们再一次离开了母亲,独立求学。但是,这一次的离开却以往截然不同了。

我和二弟对 爸爸 这个称呼很陌生,但是,我俩叫继父 爸爸 像大弟弟一样亲切自然。爸爸是一名电力工人,那正是我们儿时的理想,我们很崇拜爸爸。爸爸在变电站值班,我们娘孙 4 人借住在爸爸单位的电力职工宿舍。爸爸工作很忙,倒班休息时就给我们做饭,照顾我们的生活。

县城的电力小院精致整洁,独门独院,两间正房,两间南房。正房有炕有床,里外套间,是我们的卧室兼客厅;南房的凉房炭房,是我们的冰箱和贮藏间;还有一张小炕桌,学习时是书桌,吃饭时是饭桌。

小院离学校很近,我和弟弟们经常在课间跑回家做准备,放学后一起做饭。你打炭我生火,你烧水我和面,我们 3 人配合默契,一顿饭很快就做好了。土豆是后山的特产,我们做的 烩菜 经常是土豆烩土豆,但是就着雪白的馒头,我们都吃得很香。

母亲在小镇工作,我们在县城读书,相距近 25 公里的路程要走半天。盘山路曲曲弯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大巴车像老牛一样喘着粗气爬坡,下面就是万丈深渊,坐一次车就等于从鬼门关走一遭。

母亲很少来看我们,不是害怕坐车。母亲每周只休一天,还经常加班;再说省下些盘缠,好给我们缴学费。那时没有义务教育,我们 5 个孩子上学,无论父母怎么精打细算,每月都得借钱,但似乎没见他们发愁过。

一天放学后,忽然看见母亲坐在屋檐下等我们。她端一盆白生生的豆芽,身旁是一口袋金黄酥脆的馒头片片,那是母亲亲手为我们做的 美食 。母亲终于来看我们了,但只和我们吃顿饭,放下点零钱,叮嘱几句就匆忙回去了。

那时候我们不养宠物,养了 10 只芦花鸡,鸡窝里捡鸡蛋,是我们最爱干的活;母鸡下蛋后的叫声,是我们最爱听的歌谣。

每当夜幕降临,隔壁邻居家的收音机就会传来比鸡叫更加动听的声音: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家乡 蒋大为、李谷一的歌声很诱人。

一天晚上,大弟弟对着我的耳朵小声说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的主意着实吓我俩一跳。大弟弟从小跟母亲和父亲生活,他脑子活,胆子大,敢想敢干,不像在老家长大的我和二弟弟总是谨小慎微。但最后还是听从了大弟弟的想法。从此我们省吃俭用,把每月妈妈给的生活费拿出一半积攒起来,鸡蛋也积攒起来卖钱,半年后,我们买了一台 红灯 牌收音机,这个 宠物 是我家第一台家用电器。《星星火炬》《小喇叭》,评书相声,交响音乐,流行歌曲 , 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寒假不回家,收音机就能陪我们过年。

腊月的一天,小偷偷走了年货,还偷走了收音机。丢些吃的可以忍;丢了收音机,我们的魂儿也丢了。那小偷似乎知道了我们的心思,发了慈悲,没过几天,录音机在炭房里突然现身,我们比过年还高兴,可录音机成了哑巴。母亲得知后托人修,可最终还是没能修好。不过,它总算回到我们身边,就像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对我们也是个极好的安慰,我们对那小偷又恨又感激。

多亏体育老师教会了我唱歌。遇到刮风下雨,体育课上不成,老师就教同学们唱歌,《我的中国心》《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羊曲》《乡恋》,我学会后,回家再教给弟弟们唱。屋里没有了收音机,却有了我们的歌声。

听说邻居家买了电视机,我们就跑邻居家看电视。姐弟 3 人轮流去,看过的人回来讲,这样每人都能看,还不耽误写作业。

那时父母不陪读,我们姐弟 3 人一边照顾奶奶,一边学习,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快乐有趣。

1985 年,母亲调入县城工作,小弟小妹也来了。这一年,我们全家人终于团聚了。在这个县城小院,我和弟弟妹妹 5 个孩子,父母与奶奶 3 个大人,三代八口同堂,其乐融融。

在那个年代,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家里两个双胞套弟弟,要大一起大,要媳妇也是一起要。母亲勤俭节约,未雨绸缪,早在弟弟们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为他们积攒结婚用品,被单棉花,牙刷牙缸,两辆崭新的凤凰牌自行车,早早地悬挂在凉房墙上,静候着他们的新娘。

弟弟们和我却被《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香港电视剧深深吸引。母亲见我们总往邻居家跑,在让我们做了不耽误学习的保证后,凑钱买了台黑白电视机。弟弟们抱着电视机进门时,后面跟了许多人,前拥后呼,欢呼雀跃,好像娶回了新媳妇。全家人围坐在这个 新媳妇 面前仔细欣赏。

奶奶说: 怪了,这戏匣子这么大,里头还有人影,会唱会跳,真是个不作假的 新媳妇 !

全家人听了,都哈哈大笑起来,我也笑了,眼泪却模糊了视线。

04

1986 年,我家迎来了又一个崭新的春天 !

那个年代,上大学难,就业更难。高考恢复第八年的那个黑色 7 月月,我被挤下了千军万马一齐过的 独木桥 ,在我复读的时候,传来爸爸单位招工的喜讯。我先后经过两次文化课考试,两次都考了第一名;几个月后,两个弟弟分别以第一、第二的成绩考取了电力技校;年底,爸爸退休,小妹接了班。不到一年功夫,我家 4 个孩子的工作都有了着落。俗话说 双喜临门 ,那年,我家 四喜临门 。

但是,就是在那年春节,母亲病倒了。她强打精神,组织我们几个孩子,找来废旧铁丝、红纸开始扎灯笼。在母亲的指挥下,我们 5 个孩子一起动手,扎了 5 个红灯笼,照亮了小院,照亮了母亲的心,母亲的病神奇地好了。

4 年后,小弟同样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电力技校。我家出了 4 个 电力状元 ,5 个孩子都走上了包头供电局各个重要工作岗位。两个弟弟是电力检修工,小弟是电力调度员,小妹是变电值班员,我是电力器材销售员。人们纷纷给父母竖起了大拇指。

80 年代末,我和弟弟妹妹们陆续离开县城电力小院,在包头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我们终于长大成人,像爸爸一样,成为了光荣的电力工人,实现儿时的理想,开启了新的征程。

当时青年人穿花衬衣、喇叭裤,时兴烫头发,听邓丽君,跳迪斯科。我和弟弟妹妹们都没上大学,抱着 知识改变命运 的信念,白天忙完工作,晚上忙着上夜大,争分夺秒地充电,全身心地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电力建设洪流中。

两个弟弟双双从事继电保护专业工作,他们参与了包头地区许多重大电力工程的建设,变电站的新建扩建,设备的更新换代和检修等等。弟弟们早出晚归,夜以继日,经常吃住在工地,偶尔回家,施工图纸铺满在地,从天黑看到天亮。

1990 年,包头供电局给爸爸分了新楼房,日子如 芝麻开花节节高 。母亲提前退休来到包头,帮我们带孩子,料理家务。

2002 年,两个弟弟双双参加内蒙电力系统专业技术比武大赛,并双双夺魁。表彰大会上,一模一样的两个弟弟,脸上露出一模一样的笑容,胸前带着一模一样的大红花。

局长与他们亲切握手,为他们颁奖,二弟弟作为获奖代表上台发言,那是昨夜我们一

起写的获奖感言,听着台上二弟弟的发言,台下的我泪眼婆娑。

后来,二弟又参加了全国继电保护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优异成绩,成长为电力专家。大弟是电力技术员,小弟调入内蒙电力(集团)公司工作。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发扬 深圳速度 ,在火热的蒙西电网建设中努力工作。

05

2010 年后,儿子和侄女大学毕业后,双双放弃了外地发展的机会,先后考入包头供电局工作。

新时代的中国更加开放自信,我家新一代电力人传承前辈精神,勇挑重担, 撸起袖子加油干 。

儿子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他不善言谈,是个低调的 闷葫芦 。用母亲的话说,是 牛皮灯笼,里明外不亮 ,学习、工作起来绝不含糊。他读大学时入了党,是学生会主席,每学期都能捧回个红彤彤的荣誉证书。工作后,无论在隔壁草原的检修现场,还是在电力生产机关处室,儿子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尽心尽职,在播撒光明的路上,已经走过了八年芳华。与当年弟弟们参加技术比武一样,儿子也参加了技术比武,也戴上了大红花,捧回了荣誉证书。

大侄女活泼开朗,是个高调的 话匣子 。她毕业于与内蒙古大学,新闻主持专业。工作后,她积极参加各类演讲赛、答题赛,做节目主持人、内蒙古建区 70 周年活动志愿者。在《遇见成长,一路同行》建局 60 周年直播活动中,侄女与姥爷联袂上镜,展示了我家三代电力人的风采,获得局领导和职工们的一致好评,祖孙俩一时成为 包供网红 。今年,包头供电局建国 70 周年、安康杯等大型活动中,侄女担任主持人,得到一致好评。

二侄女在澳洲读研究生,课余做家教,讲解《三字经》《弟子规》和《唐诗三百首》等,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使者;小侄儿在四川读大学,假期深入偏僻山区义务支教,还是个帅气的节目主持人。

动车、高铁、飞机,载着新一代人的理想穿越蜀道,漂洋过海,手机、电脑展示着他们靓丽的青春,幸福的笑脸。不用思念,不用挨饿,不用在黑暗中摸索。地球,变成一个美丽的村庄,出省出国就像我儿时去邻居家串门、看电视一样便捷快乐。

我家有十几口人在电力战线工作,其中 10 人是党员,弟弟们先后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其他家庭成员也大都是工作骨干。那年单位在第一工人文化宫召开大会,我家有 8 位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奖励。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在崭新的时代,我们 电力之家 , 祖辈三代,十几口人,与无数电力人一起,唱着《我和我的祖国》,唱着《蒙电情深》,点亮万家灯火,点亮城市乡村,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与亿万中国人一起奔小康。

我们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正如父亲临终前的预言,我们姐弟三人都成为了电力工人,成为闪亮的红灯笼。

试问:世界上还有比梦想成真更美好的事吗?

弟弟妹妹们笑了,母亲笑了,全家人笑了,我却又哭了。

06

2018 年春节,我们全家驱车回老家过年。

已故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距离家乡,曾经是那么遥远。记得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找妈妈时,自行车、大巴车、绿皮火车,几经周折,从天没亮走到天黑,如今只需一顿饭的功夫。

记忆中的小村既熟悉又陌生。村里没有了亲人,可见到的每个人都像是亲人;那个连接我和母亲的小桥不见了,却有了柏油马路;我家那个小院不见了,却有了许多小二楼 ...... 村子里转悠了半天,也没找见儿时的感觉。这还是我儿时的村子吗?丝丝失落缠绕着欣慰。

当年小院的邻居大婶大叔请我们家里吃饭。大婶拉着母亲的手说: 你们家这几个娃娃,小时候真是可怜,那年大年初二,你男人没了,留下你们老的老,小的小,全村人都跟着哭鼻子。阿弥陀佛,可是活出来了!你这几个娃娃都出息了,那些年的苦也没白吃!前几年村里修路、上电钱紧,多亏他们给捐款! 大婶继续说。

应该的。他们小时候没少麻烦村里头。 母亲说。

自从你们家院子拆了盖成戏台。逢年过节就唱大戏,闹红火。正月十五点灯笼,扭秧歌,耍龙灯,转九圈儿;四月二十八还有庙会。你们家这个院子呀,现在可是热闹啦!

吃过饭,我们全家来到了戏园子。戏园子里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大戏台灯火辉煌,戏台前一排红色的大灯笼,与红色的金丝绒大幕交相辉映,折射出红色的光芒,映红了人们的脸庞。

戏台上,晋剧《鞭打芦花》开演了,这正是母亲最爱看的戏。也许是受母亲的遗传和影响,我们自幼也喜欢看古老的中国地方戏曲。

空中飘起了雪花,观众依然沉浸在台上的戏曲情节中。坐在戏台前,恍如梦境,我忽然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我想起了我们全家一路走过的那些小院。从故乡的农家小院,到乡镇的家属小院;从县城的借读小院,到城市的福利小区;从新农村热闹红火的戏园子,到大城市环境优美的高层住宅小区,我们全家老中青三代人风雨兼程,在不同的院落里度过了不平的岁月,一路走来,见证了祖国 70 年的沧桑巨变,所有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将在我们走过的旧时光里定格。

昔日冷清凄凉的农家小院,如今热闹的百姓大戏园,歌唱新生活,歌颂新时代,护佑我家吉祥如意,祝福每个家庭过上好日子。伴着久违的戏曲丝弦旋律,隐约听见远处传来了爆竹声,台上的灯笼红光冉冉,如初春腊梅,傲雪绽放。泪水湿润了我的双眼。

母亲说 : 小时候就爱哭,长这么大了,看个戏还哭!咱们家真有个林黛玉转世吗?要改改你这个兴趣爱好了!

话音未落,全家人都笑了,我也笑了,笑得热泪盈眶。

雪霁天晴。天边星光闪烁,那是父亲的眼睛,他正在和我们一起微笑 ......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庆祝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小院红灯》出自:百味书屋
链接地址:http://www.850500.com/news/197943.html
转载请保留,谢谢!

庆祝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小院红灯

http://m.tclaobao.com/gongwendaquan/16917.html

推荐访问: 庆祝建国70周年 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要求 我和我的祖国大学征文

扩展阅读文章

公文大全热门文章

公文大全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返回顶部

老包文秘网-写作范文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