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全面进入云数贸【6篇】

时间:2021-09-29 来源:实用范文 点击:

策划书是策划未来活动或事件并向读者展示的文本规划书是目标规划的教科书,是实现目标的指路明灯。写计划书就是利用现有的知识,在现有的现实资源中,发挥想象力,尽快实现目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已全面进入云数贸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中国已全面进入云数贸篇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完成并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从宽广的历史视野,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灿烂华章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有必要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

  小康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繁荣盛世的期盼。在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中,“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艰辛,对修养、安康的强烈渴求。《礼记·礼运》用“大同”和“小康”两个概念集中表达儒家的社会追求。“大同”之世,天下为公,这是古代中国理想化的社会目标,可望而不可即。而以改善民生和加强礼制为中心的“小康”,通过持续努力,则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实现。千百年来,人们对小康社会的期盼世代相传,“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揺之心”的治理境界,逐渐积淀成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孟子认为理想的世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杜甫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诗云“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强调“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他奔走南北,苦苦探索“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的治国之道。可以说,对“小康”社会的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民生的关注,对殷实、安定生活的期盼,对太平盛世的追求,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制度使小康在今天的中国变为现实。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剥削制度下,虽然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荣时期,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贫困问题,改变不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面,跳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进入近代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大门,中国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不断,中华民族饱受凌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苦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希望和力量。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更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立足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过数十年的接续奋斗,到20世纪末,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党的十六大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要求更高,标准更严,意义更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一是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二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三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消除绝对贫困,增进人民福祉,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光辉时刻,它意味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摆脱了绝对贫困,两千多年来世代追求的小康梦想得以真正实现。这不但是凝聚中国心、激荡民族情的盛事,也是彪炳史册的历史性贡献,是震古烁今的历史奇迹!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对历史的庄严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以扎实的发展成就践行对人民承诺的历史写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矢志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弘扬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他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最现实的使命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进一步巩固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筑牢根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就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检验标准。

  一是向人民交出的满意答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为此,他多次提到,“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为了让人民认可,我们党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考察的足迹遍布全国贫困地区,对贫困群众时刻牵挂在心。在内蒙古考察时他指出,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他明确表示,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在陕西考察时他再次强调,“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必将如期向人民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答卷。

  二是向历史作出的可供检验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延续历史,又是书写历史、创造历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事功,既不是“数字游戏”“速度游戏”,也不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容不得丝毫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视的是工作实效,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他严肃强调:“没有一点实招、硬招,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慎终如始,善作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在中华民族和人类发展史上留下可以藏之名山、传诸后世的经典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为全世界、全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环顾全球,不难发现,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么大规模的人群摆脱贫困。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能够以这样的决心、智慧、力量和投入,带领本国人民从整体上摆脱绝对贫困。正因如此,中国所取得的减贫脱贫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减贫脱贫的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借鉴,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是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和中国价值对全人类作出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贡献。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夯实基础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它延续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盛世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往开来,既是胜利的丰碑,又是进一步发展的起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一代一代砥砺奋进,一个征程连着又一个征程,一场奋斗接着新一场奋斗。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宣布:“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进一步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它是一座光荣的界标,在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铸就坚实基础。20世纪末实现总体小康之后,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出坚实发展步伐,更加接近高收入国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例如,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总体改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等等。这些内容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能够有效推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将迈上一个大台阶,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的十五年,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的战略规划,设计科学,路径明确,目标具体,内涵丰富,令人向往,值得全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必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辉煌成就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华章。

中国已全面进入云数贸篇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完成并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从宽广的历史视野,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灿烂华章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有必要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

  小康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繁荣盛世的期盼。在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中,“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艰辛,对修养、安康的强烈渴求。《礼记·礼运》用“大同”和“小康”两个概念集中表达儒家的社会追求。“大同”之世,天下为公,这是古代中国理想化的社会目标,可望而不可即。而以改善民生和加强礼制为中心的“小康”,通过持续努力,则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实现。千百年来,人们对小康社会的期盼世代相传,“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揺之心”的治理境界,逐渐积淀成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孟子认为理想的世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杜甫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诗云“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强调“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他奔走南北,苦苦探索“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的治国之道。可以说,对“小康”社会的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民生的关注,对殷实、安定生活的期盼,对太平盛世的追求,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制度使小康在今天的中国变为现实。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剥削制度下,虽然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荣时期,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贫困问题,改变不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面,跳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进入近代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大门,中国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不断,中华民族饱受凌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苦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希望和力量。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更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立足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过数十年的接续奋斗,到20世纪末,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党的十六大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要求更高,标准更严,意义更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一是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二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三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消除绝对贫困,增进人民福祉,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光辉时刻,它意味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摆脱了绝对贫困,两千多年来世代追求的小康梦想得以真正实现。这不但是凝聚中国心、激荡民族情的盛事,也是彪炳史册的历史性贡献,是震古烁今的历史奇迹!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对历史的庄严承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以扎实的发展成就践行对人民承诺的历史写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矢志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弘扬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他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最现实的使命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进一步巩固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筑牢根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就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检验标准。

  一是向人民交出的满意答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为此,他多次提到,“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为了让人民认可,我们党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考察的足迹遍布全国贫困地区,对贫困群众时刻牵挂在心。在内蒙古考察时他指出,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他明确表示,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在陕西考察时他再次强调,“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必将如期向人民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答卷。

  二是向历史作出的可供检验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延续历史,又是书写历史、创造历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事功,既不是“数字游戏”“速度游戏”,也不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容不得丝毫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视的是工作实效,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他严肃强调:“没有一点实招、硬招,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慎终如始,善作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在中华民族和人类发展史上留下可以藏之名山、传诸后世的经典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为全世界、全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环顾全球,不难发现,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么大规模的人群摆脱贫困。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能够以这样的决心、智慧、力量和投入,带领本国人民从整体上摆脱绝对贫困。正因如此,中国所取得的减贫脱贫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减贫脱贫的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借鉴,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是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和中国价值对全人类作出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贡献。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夯实基础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它延续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盛世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往开来,既是胜利的丰碑,又是进一步发展的起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一代一代砥砺奋进,一个征程连着又一个征程,一场奋斗接着新一场奋斗。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宣布:“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进一步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它是一座光荣的界标,在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铸就坚实基础。20世纪末实现总体小康之后,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出坚实发展步伐,更加接近高收入国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例如,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总体改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等等。这些内容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能够有效推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将迈上一个大台阶,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的十五年,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的战略规划,设计科学,路径明确,目标具体,内涵丰富,令人向往,值得全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必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辉煌成就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华章。

中国已全面进入云数贸篇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向世界庄严宣告了我们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回顾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号召。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指引我们党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文献。

  一、一个伟大建党精神

  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是我们党首次对建党精神作出的精辟概括。这“32个字”的伟大建党精神,有着深刻的内涵: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 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理,这既是救国救民的真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谋求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指路明灯。“坚守理想”是指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是我们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人心的伟大精神动力,同时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彰显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觉和政治担当、科学理念和长远眼光、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鲜明体现党的斗目标和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政治追求,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投身于为国家、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伟大洪流,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一百年来,我们党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无数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英勇斗争、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新中国。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成为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一百年来,我们党和人民始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每个共产党员都是人民的一分子,同时又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也就是对人民忠诚,实现党的使命也就是完成为人民谋利益的任务。正是因为千百万共产党员始终坚持党的宗旨,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襟怀坦荡、一心为民,克己奉公、无私奉献,才赢得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广泛赞誉,成就了伟大功业。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领域中形成了丰富的精神谱系,而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我们要深入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二、两大历史任务

  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这与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是一致的。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可以从党的奋斗发展历史、理论创新成果、自我革命精神中领悟初心和使命。

  (一)从党的奋斗发展历史中领悟初心和使命。我们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统治,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新中国成立后, 党的初心和使命表现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后,党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为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初心和使命表现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 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

  (二)从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领悟初心和使命。在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毛泽东思想强调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等观点,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邓小平理论强调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的根本标准,把党的初心和使命表述得淋漓尽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无论是发展还是以人为本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由此可见,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为初心和使命的不 懈奋斗是我们党成立以来全部理论创新的根本主旨。

  (三)从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中领悟初心和使命。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之所以能够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500多万名党员,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更加复杂、更加严峻,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时不有,各种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无处不在,如果不严加防范、及时整治,就不可能保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和战斗力,就无法坚守党的初心、完成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

  三、三个深刻改变

  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三个深刻改变”,从中国和世界发展、进步、演变的高度和视角,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伟大历史功绩作了精辟的概括。对“三个深刻改变”,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和把握:

  (一)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一是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 发展的方向,实现了由封建专制统治到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性转向。二是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实现了由不 断衰弱到迈向复兴的历史性飞跃。

  (二)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一是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三)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经过百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一是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是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着力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

  四、四个伟大成就

  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四个伟大 成就”。

  (一)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我们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二)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四)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在创造“四个伟大成就”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通过这“四个伟大成就”,回顾和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五、九个必须

  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鲜明提出了“九个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既是对百年奋斗经验启示的深刻总结,又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四)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五)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党指挥枪、建设自己的人民军队,是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以更强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六)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七)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八)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爱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九)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九个必须”源于我们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深刻道理,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价值追求、理论指导、战略支撑、外部环境、力量来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必将激励全党在新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 开创美好未来。

  六、“四句话”工作方针

  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落实中央对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要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图谋,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一国两制”是中国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历经数十年探索、 发展凝结而成的中国智慧。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澳门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门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四句话”的工作方针,全面阐述了立足新时代、在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政策主张,丰富了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基本方略的重要内 涵。在庆祝中共百年华诞这一重要时刻,向世界表明,中国 共产党作为“一国两制”事业的创立者、实践者与维护者,将继续坚持“一国两制”初心,并继续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继续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贡献。

  七、“三个不负”的殷切期望

  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谆谆嘱托,语简意赅、言近旨远,为广大青年全面发展、科学成才,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续奋斗点亮了明灯、指引了方向。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 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确保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的战略高度,亲切关怀青年成长成才,为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年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新形势下青年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青年工作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指明了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成长道路。新时代广大青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人民一道,继承历史所赋予的时代使命和担当,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八、两个万岁

  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 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来结束讲话。这“两个万岁”,激荡 100 年的辉煌历程,凝聚亿万人民的共同心愿。何为伟大?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

  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同时,在岁月长河与万千实践中,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共同构成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的精神内核,用行动向世人一次又一次证明:中国人民一定“能”,无畏任何困难;中国人民一定“行”,无惧任何挑战。

  何为光荣?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50多名党员,今天已经成为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何为正确?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何为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再次充分说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九、一个庄严宣告

  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一庄严宣告,标定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奋进百年的里程碑,也标注出中华民族抵达的历史新高度。这一庄严宣告,意味着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划上了句号,昭示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党总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为之奋斗。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 20 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党全国 各族人民努力下,这个目标在 20 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扭住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关键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首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吹响了决战决胜的冲锋号。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 成了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屈不挠、接续奋斗的果实,更是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动员。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2035年,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显著提升,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一是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 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七一”重要讲话,贯通历史、现实、未来,贯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系统回顾了我们党成立一百 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 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精辟总结了伟大建党精神,系统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九个必须”的经验启示和根本要求,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把我们党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为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把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理论武装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必学内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要落实“第一议题”机制,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方式,组织专题学习和研讨,吃透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抓紧抓好讲话精神学习。要读原文、悟原理,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三是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营养,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征途上更好地贯彻落实,以高质量工作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中国已全面进入云数贸篇4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小康”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我们即将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全面小康的憧憬即将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从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视野审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光辉历程和重大成就,对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小康”是中华民族对繁荣盛世的期盼。早在《诗经·大雅·民劳》中就用“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词句反映人民群众生活艰辛,对生活安康的强烈渴求。《礼记·礼运》中则把“小康”描绘成仅次于“大同”理想社会的一种人民富裕安康的社会形态。《孟子·梁惠王上》中设想了一个“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温饱型小康生活标准。南宋诗人陆游发出“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的呐喊。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苦苦探索“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的治国之道……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小康社会的期盼和追求世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理想。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了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艰辛探索实现“小康”之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党的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并将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其中第二步就是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对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小康目标都作了重要论述,其中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并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号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并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

  从小康目标的确立到总体实现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观照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和决策,我们党不仅对小康目标保持一脉相承的战略定力,而且根据人民意愿和形势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使这一目标不断拓展,充满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的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奋力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更要在“全面”上下功夫。

  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全国各族人民,每一个人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人人参与建设,人人享受成果。贫困人口、弱势群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在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城乡、沿海和内地、东部和中西部、发达地区和后进地区及老少边穷地区等都平等参与,共同进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是全面小康的短板。要突出解决短板,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人民物质文化享有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覆盖的领域要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同时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求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而且要求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必须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只有让人民群众满意了,让人民群众认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算真正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用聪明智慧、辛勤劳动不断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这一伟大目标奋勇进军,取得决定性成就。如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收官,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变成现实,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基础。我国经济发展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全面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强大精神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巨大政治优势,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宽广而美好的前景,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极大地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创造历史伟业的拼搏精神,必将进一步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开辟崭新道路。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是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巨变。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这是世界众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结出的丰硕成果,极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机活力,为发展中国家、为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已全面进入云数贸篇5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对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坚忍不拔向着既定目标前进,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三大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具体化。经过不懈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党的十六大作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判断,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党的十六大以后10年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作出新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居于引领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并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加强美丽中国建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扎实迈进。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强调“全面”,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

  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就能更好推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民生问题是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要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要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层次多,不可能实现同一水平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就全国而言的,而不是每个地区每个人都达到同一水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既坚持一定标准,又防止好高骛远;

  既紧盯2020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又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明确规划和部署,强调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改革的关键阶段问题的显现阶段矛盾的多发阶段,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着力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完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黑天鹅”“灰犀牛”。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在领导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这就是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这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指引脱贫攻坚的前进方向,在脱贫攻坚初期,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

  在脱贫攻坚中期,要求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在脱贫攻坚后期,强调防止脱贫摘帽后松劲懈怠,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位置。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保护生态环境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彰显人类社会迈向文明进步繁荣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实现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壮举。千百年来,丰衣足食一直是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愿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逐步启动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迈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第一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顺利开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开辟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结出的丰硕成果,为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已全面进入云数贸篇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人注目,总结全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应用,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定了我们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的根本方向,充分体现了志向不变的政治力量,深刻明确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刻明确了为谁,依赖谁的根本宗旨,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公仆感情,深刻明确了推进什么样的改革,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推进改革的根本动力,充分体现了敢于负责的勇气指挥策略,深刻明确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根本保证了自己的担心。

  学习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行动与习近平同志核心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标齐全,真正切实工作,着眼于事业发展选择顺管好干部,坚持巩固基础,大力集中才能,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中国已全面进入云数贸【6篇】

http://m.tclaobao.com/shiyongfanwen/49583.html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实用范文热门文章

实用范文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返回顶部

老包文秘网-写作范文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