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观后感8篇

时间:2021-06-21 来源:教学资源 点击:

延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将永远载入史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观后感的文章8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观后感

影片中,1973年6月身患重病的周总理回到阔别26年之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尽管总理在延安停留的时间只有短短的22小时,但依然有忙不完的工作、操不完的心,和流不完的泪。他拜访乡亲,嘘寒问暖,当看到乡亲们还生活困难的时候,他潸然泪下满心愧疚。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的这22个小时里,一个个温馨朴实的细节,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场景,被真实呈现了出来,无一不打动观众的心灵。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周恩来回延安》重温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通过周恩来总理在延安22小时与乡亲群众的深入接触和交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并激励当代的年轻人们要学习周总理和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的精神,具有非常高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

周总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和旗帜,《周恩来回延安》将周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伟大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克服艰难困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精神,同时也提醒全党要努力践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作为一颗小小的在审判机关工作的螺丝钉,我觉得自己足够幸运能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并亲历了伟大的变革——司法体制改革。作为亲历者,我见证了梨树法院全体干警如何上下一心、坚定法治信仰,做公正司法的守护者。在梨树法院,不忘初心的缩影就是那些将纷繁琐碎的工作做到极致,传递司法公平正义声音的法官们;就是脸露疲惫却依旧忙着协助法官进行起草法律文书的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们;也是披星戴月、战严寒、斗酷暑,啃下了无数硬骨头的执行干警们;更是坚守法院安保一线的司法警察们。

第二篇: 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观后感

  走进那个红色的传说,看着那奔涌的黄河,一时间血脉膨胀感慨颇多。

  1935年10月19日共产党在经历了自成立以来最艰苦卓绝的挑战后,结束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到达陕北吴起。曾经沧海,盛世与乱世,交织成历史的梦影,笼罩着葱葱郁郁的山川,回首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令人感到无尽的苍凉和悲壮。兄弟相残骨肉至亲,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国民党对共产党人的迫害,让我的内心阵阵作痛,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说:“不是这块地方,我们下不了地”,他以其长远的眼光毅然决然的选择在延安这个食不果腹的地方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艰苦卓绝却辉煌的革命征程。

  选择延安作为革命根据地,刚开始的时候并不被所有人接受,这里条件艰苦,而且远离经济政治中心,表面上看这一决定似乎是在“逃离革命”。后来实践充分证明了毛主席对于时局判断的正确性,人们被他远大的目光深深的折服,正如斯诺说:"毛泽东使人信服,是因为他目光远大!"蒋介石任西北“剿匪”总司令时,声称两个月剿灭红军,然而共产党人始终把民族的危亡放在首位,在千辛万苦的长征路上,从民族大义出发,发出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号召,举起了抗日救国的旗帜。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际,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这一事件结束了国共十年内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西安事变后有人提议处死蒋介石,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国家的安危,为了抗日的大局,不计前嫌选择了释放蒋介石,来维持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毛泽东的这一决定有效的缓解了当时国共两党的尖锐矛盾,体现了共产党为了坚决抗日的决心。对于毛主席选择释放蒋介石的这一决定不光是在当时,现在也有很多人觉得有些唐突,然而这就是主席的魄力,这就是伟人的眼界,事实证明主席的选择再一次对全国的抗日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西安事变后共产党甚至将军队改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平型关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军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情绪,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赞许。1941年1月4日,驻在皖南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的

  一支部队,共约九千余人,奉命北上到日寇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到达茂林一带时,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因寡不敌众,除突围两千多人外,三千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其余被俘。蒋介石随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并下令向新四军其他部队进攻。这个严重事件,震惊中外,史称“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假抗日真内战的丑恶嘴脸,陈毅奋笔写下“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的诗篇。毛泽东带领中国红军来到了延安,找到了革命的方向,使得延安成为了红色中国的起点。白求恩、马海德等无数的中外有识之士来到延安为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自由流血流汗,这就是延安精神!作为一个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孩子,毛泽东曾经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教师,用自己的力量教书育人。然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28岁时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就写下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诗篇。同样是二十多岁的我们,虽然没有经历先辈们奋斗过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但是也不能在和平年代桀骜不驯狂妄自大,完全忘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革命精神,忘记了自身背负的历史使命。

  毛泽东让贺子珍给给他缝了个文具袋装上文房四宝,说用文房四宝打天下。无论革命形势多么严峻,条件多么艰苦,毛主席始终以乐观的革命精神和不懈的革命斗志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前进的。当时党内一部分领导人嘲笑毛主席说:“山沟沟里没有马列主义”,直到贵州遵义会议才纠正了王明等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党的生死攸关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李家窑完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著作,“两论”的发表,批判了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了中国共产党,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奠基的不朽之作,是独立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经验的哲学总结。他们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没有“两论”,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正确结合,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很多生活在新时代的人民忘记了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丢失了中国革命时代的思想之魂。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灵魂的思想者,都应该时刻缅怀延安精神,更应该认真的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著作。

  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实行了严格的封锁,根据地人民和军队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很难保证。然而党的领导人和延安人们群众一起开荒种田种菜,纺纱织布,建设工厂,自己动手生产通讯设备,生产武器弹药。那种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困境对于我们这一代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来说是很难有深刻体会的。不光是粮食,根据地的各种物资都很匮乏,平日里温文尔雅的周总理因为战士丢掉了铅笔头而发了脾气,然而现在的人们很多都有铺张浪费的行为,中国每年的餐桌浪费将近2000多亿元,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每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450亿双,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那些骄奢淫逸的国人啊,你们确实该醒醒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们用鲜血浇灌出来的,如果我们再这样浪费下去,留给我们子孙的恐怕只有灭亡了!诚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我们依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国民党从来没有把共产党看做是真正的朋友,他们用枪炮打碎了人民和平的愿望。人民刚刚从抗日战争的水深火热中走出来,却又被拉入了内战的泥潭。国民党虽然有美国提供的最先进的武器,但是他们没有人民的信任。内部矛盾激化,贪污腐败严重。正如毛主席所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而经历过长征的红军拥有顽强的意志,他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他们大多来自于普通的老百姓,深知最广大人民的殷切期望。得民心者得天下,拥有像红军这样一支革命力量,才能取得最后的革命胜利!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敬意。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这一集总结了延安精神的内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延安时期,形成了良好的党风、军风、学风和民风。延安精神,既是一种对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更是一种实践精神。不管社会多么发展,科技多么进步,经济多么强大,延安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它集中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永远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传家宝。

  不曾忘记这红色传说,有一段岁月如诉如歌......随着片尾曲的响起把我从深深的思考中拉了回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句话成为了几代人的座右铭。虽然我们不能清楚的知道那名在冲锋路上倒下的战士的名字,但是我们知道他是一名共产党领导的部队里的一名军人,他的牺牲是为了全中国的解放,他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历史不能倒退,新时期的我们要牢记“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充满斗志,充满激情,充满责任感,拿出革命者的勇气完成历史使命!背负起民族的希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三篇: 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观后感

  走进那个红色的传说,看着那奔涌的黄河,一时间血脉膨胀感慨颇多。

  1935年10月19日共产党在经历了自成立以来最艰苦卓绝的挑战后,结束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到达陕北吴起。曾经沧海,盛世与乱世,交织成历史的梦影,笼罩着葱葱郁郁的山川,回首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令人感到无尽的苍凉和悲壮。兄弟相残骨肉至亲,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国民党对共产党人的迫害,让我的内心阵阵作痛,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说:“不是这块地方,我们下不了地”,他以其长远的眼光毅然决然的选择在延安这个食不果腹的地方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始了艰苦卓绝却辉煌的革命征程。

  选择延安作为革命根据地,刚开始的时候并不被所有人接受,这里条件艰苦,而且远离经济政治中心,表面上看这一决定似乎是在“逃离革命”。后来实践充分证明了毛主席对于时局判断的正确性,人们被他远大的目光深深的折服,正如斯诺说:"毛泽东使人信服,是因为他目光远大!"蒋介石任西北“剿匪”总司令时,声称两个月剿灭红军,然而共产党人始终把民族的危亡放在首位,在千辛万苦的长征路上,从民族大义出发,发出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号召,举起了抗日救国的旗帜。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际,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这一事件结束了国共十年内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西安事变后有人提议处死蒋介石,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国家的安危,为了抗日的大局,不计前嫌选择了释放蒋介石,来维持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毛泽东的这一决定有效的缓解了当时国共两党的尖锐矛盾,体现了共产党为了坚决抗日的决心。对于毛主席选择释放蒋介石的这一决定不光是在当时,现在也有很多人觉得有些唐突,然而这就是主席的魄力,这就是伟人的眼界,事实证明主席的选择再一次对全国的抗日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西安事变后共产党甚至将军队改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平型关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军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情绪,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赞许。1941年1月4日,驻在皖南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及其所属的

  一支部队,共约九千余人,奉命北上到日寇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到达茂林一带时,突遭国民党军队七个师、八万余人的包围袭击。因寡不敌众,除突围两千多人外,三千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其余被俘。蒋介石随即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并下令向新四军其他部队进攻。这个严重事件,震惊中外,史称“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暴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假抗日真内战的丑恶嘴脸,陈毅奋笔写下“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的诗篇。毛泽东带领中国红军来到了延安,找到了革命的方向,使得延安成为了红色中国的起点。白求恩、马海德等无数的中外有识之士来到延安为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自由流血流汗,这就是延安精神!作为一个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孩子,毛泽东曾经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教师,用自己的力量教书育人。然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28岁时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就写下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诗篇。同样是二十多岁的我们,虽然没有经历先辈们奋斗过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但是也不能在和平年代桀骜不驯狂妄自大,完全忘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革命精神,忘记了自身背负的历史使命。

  毛泽东让贺子珍给给他缝了个文具袋装上文房四宝,说用文房四宝打天下。无论革命形势多么严峻,条件多么艰苦,毛主席始终以乐观的革命精神和不懈的革命斗志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前进的。当时党内一部分领导人嘲笑毛主席说:“山沟沟里没有马列主义”,直到贵州遵义会议才纠正了王明等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党的生死攸关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李家窑完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著作,“两论”的发表,批判了党内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了中国共产党,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奠基的不朽之作,是独立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经验的哲学总结。他们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没有“两论”,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正确结合,就不可能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很多生活在新时代的人民忘记了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丢失了中国革命时代的思想之魂。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灵魂的思想者,都应该时刻缅怀延安精神,更应该认真的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著作。

  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实行了严格的封锁,根据地人民和军队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很难保证。然而党的领导人和延安人们群众一起开荒种田种菜,纺纱织布,建设工厂,自己动手生产通讯设备,生产武器弹药。那种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困境对于我们这一代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来说是很难有深刻体会的。不光是粮食,根据地的各种物资都很匮乏,平日里温文尔雅的周总理因为战士丢掉了铅笔头而发了脾气,然而现在的人们很多都有铺张浪费的行为,中国每年的餐桌浪费将近2000多亿元,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每年消耗的一次性筷子450亿双,减少森林面积200万平方米......那些骄奢淫逸的国人啊,你们确实该醒醒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们用鲜血浇灌出来的,如果我们再这样浪费下去,留给我们子孙的恐怕只有灭亡了!诚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是我们依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国民党从来没有把共产党看做是真正的朋友,他们用枪炮打碎了人民和平的愿望。人民刚刚从抗日战争的水深火热中走出来,却又被拉入了内战的泥潭。国民党虽然有美国提供的最先进的武器,但是他们没有人民的信任。内部矛盾激化,贪污腐败严重。正如毛主席所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而经历过长征的红军拥有顽强的意志,他们不怕吃苦不怕牺牲。他们大多来自于普通的老百姓,深知最广大人民的殷切期望。得民心者得天下,拥有像红军这样一支革命力量,才能取得最后的革命胜利!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分外亲切,油然而生敬意。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这一集总结了延安精神的内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延安时期,形成了良好的党风、军风、学风和民风。延安精神,既是一种对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更是一种实践精神。不管社会多么发展,科技多么进步,经济多么强大,延安精神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它集中了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永远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传家宝。

  不曾忘记这红色传说,有一段岁月如诉如歌......随着片尾曲的响起把我从深深的思考中拉了回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两句话成为了几代人的座右铭。虽然我们不能清楚的知道那名在冲锋路上倒下的战士的名字,但是我们知道他是一名共产党领导的部队里的一名军人,他的牺牲是为了全中国的解放,他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历史不能倒退,新时期的我们要牢记“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充满斗志,充满激情,充满责任感,拿出革命者的勇气完成历史使命!背负起民族的希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四篇: 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观后感

  南京市浦口区新世纪小学五(1)班朱皖苏延安,是毛主席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延安,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延安也是全国亿万人民向往的地方,革命圣地延安作文。

  到了延安,我们先来到了革命纪念馆。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主席那高大、雄伟的铜像。面对伟人的铜像,我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同学们怀着对伟人的崇敬和爱戴,举行了庄严的纪念仪式:出旗、献花篮、诗朗颂、宣誓。接着,我们参观革命纪念馆,走进大厅,最醒目的就是那红色的地板,代表血的颜色;天花板上有十三枚五角星,代表中国革命在延安十三年的艰苦历程。随着人群,我们来到里面,一进门就是中共中央在陕北十三年活动路线示意图,旁边是陈列在玻璃框中的旧书籍、大刀、红军穿过的鞋、戴过的帽子等等,看到这里,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红军展转陕北时敌人围追堵截的情景,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革命先烈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场面&&

  接下来,我们分别在枣园和杨家岭参观了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毛泽东、周恩来等几位伟人的旧居,小学一年级作文《革命圣地延安作文》。

  一天的参观结束了,我的心头沉甸甸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革命战争年代那些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流血牺牲的场面,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煤油灯下辛勤工作等一幅幅画面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们不能愧对那些革命先烈,更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奋发图强,努力学习,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长大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第五篇: 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观后感

  为民是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践行初心使命的终极情怀

  据有关回忆文章讲:1970年春节,从延安返京的知青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并向周总理反映了延安的贫困和落后。1970年3月,周恩来总理把陕西省和延安的领导同志叫来北京开会,参加会议的还有北京市的领导。总理要求陕西省要关心延安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要求北京市支援延安地区,派科技人员,帮助延安发展。自此,延安的“五小工业”(小钢铁、小水泥、小化肥、小农机、小水电)才逐步有所发展。延安的贫困状况一直牵动着周恩来的心。在他去世之后,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周恩来选集》,给邓颖超寄来了一笔二万元的稿费。邓颖超对秘书赵炜说:“恩来同志1973年去延安后回来说过一段话,意思是延安人民的生活艰苦,今天虽有变化,但仍不平衡。恩来对这些变化是看不见了。把他的稿费送给延安,让它们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钱虽不多,算是替他圆了个心愿。”并一再吩咐:不要宣传,不要登报。从历史事实和回忆文章中,我们足以看出周总理心系老区人民的深厚情怀。他岂止关怀延安人民,而是将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中华热土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他是毫不利己、一心为民的典范。

  2018年3月1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周恩来同志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伟大风范和人格魅力,感召和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我们应当永远仰止他、学习他!

第六篇: 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观后感

  担当是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历史和实践证明,担当和作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精神内核。一个堂堂的大国总理,日理万机,百事缠身,仍不忘为中国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的延安老区人民,遂抽遐过问关怀,表现了他崇高的政治品格和责任意识。那些在历史上敢于承担、为民请命的勋吏廉臣,被人民记载于青史书籍之中,传颂于口碑歌曲之内,而那些视百姓如草芥、以私利为荣耀的乱臣贼子,则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被人民唾骂千秋,以至遗臭万年。而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政治经济金融形势异常复杂,我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如延安一样的相对落后地区要实现追赶超越目标,缺乏担当作为和奉献精神,缺乏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品格和根本责任,是难以承担使命的。具体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个人,莫不是职责所关、任务所系,纵难为伟人之大事,敢不尽岗位之微功?

第七篇: 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观后感

  《周恩来回延安》展现出周总理为了让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而鞠躬尽瘁的伟大人格,让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在重温历史的同时,深情细腻地讴歌出老一辈领导人与广大人民群众连成一线,以及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看完后,最让我泪目的就是周总理和延安百姓一起吃饭的场景,几个百姓吃饭时,都好像饥饿好久,又快又急。周总理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老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他们很少能吃上这么香的小米饭,看着看着,周恩来总理的眼里就噙满了泪水。

  周总理离开前,一位老邻居将自家仅有的一袋小米(原本是家人留给他70岁生日的)装起来送给总理。有一个细节,老人将已经抓出来给自己留下的小米,又放回到给总理的袋子中,将老人当时的心境传递的精准而透彻,仅仅是一抓一放这个动作,仅仅是一句“家乡的小米香”就把人看得感动连连,泣不成声。

  总理的和蔼亲切,百姓的质朴无华,总理与百姓心连心。

  周总理袜子上的补丁一层又一层,服务员为周总理洗白衬衫时被工作人员提醒:“洗衣领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翼翼”,因为衣领已经快烂了。

  周总理看望曹奶奶时帮她穿针,把自己的眼镜给曹奶奶带上......

  如此种种感人且温馨的生活细节,在这部影片不胜枚举,虽然这些镜头只有几秒有的甚至是一闪而过,却在方方面面都展示了周总理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从而让周总理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加饱满,真正做到了一代伟人音容再现,感人催泪励志奋进。

  人民的好儿子,人民的好总理。就像习近平主席在周恩来诞辰120周年的讲话上说的一样:“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周总理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深爱着的祖国和人民,他虽然已逝世,但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灵魂将与长存不朽。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生活在和平年代、和谐盛世,我深深感到,更应该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普通的地质人事工作人员,我感到是很光荣的,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尽心尽力,无论工作生活中,即便遇到再大困难,也要努力坚持,兢兢业业,不负革命先烈的热血。

第八篇: 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观后感

  翻开中国历史,革命圣地——延安占据着中国历史辉煌的一页,巍巍宝塔山上的星光照耀着延安人历史的天空,排排枣园窑洞的灯火指引着延安人奋斗的方向,浩浩的城市高楼呈现着延安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滚滚的延河流水承载着延安人希望的明天。

  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表达的都是同一个心愿——心怀对革命圣地的由衷敬仰,接受伟大祖国、延安精神的教育。

  二00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延长油田XX采油厂领导干部在党委书记XXX的带领下,参观了革命圣地,在宝塔山上,举行了全体党员宣誓活动,重温了入党誓词;在王家坪革命纪念馆,瞻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伟岸英容;在张思德纪念馆重塑了“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

  登上宝塔山,经济腾飞的延安全城风貌尽收眼底。宝塔山又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南,宝塔建于唐代,塔高44米,共九层。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

  林,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还有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巍巍宝塔山,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业级,现在成了人们追寻当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

  站在宝塔山上,我心潮涌动,仿佛听到了革命胜利冲锋的号角,仿佛呈现出遭受战火硝烟摧残的城市旧貌,仿佛看到延安儿女解放斗争的顽强身躯。今天,和平的年代,经济腾飞的延安,和谐发展的延长油田,我作为油田中的一员,则要牢记革命先烈的过去,传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立足当前,认真分析生产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眼未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带领全体职工确保采油大队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踏进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大门,纪念馆前是一大型广场,广场绿草成荫。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的是高5米的毛泽东铜像,基座上镌刻着江泽民总书记手书的“毛泽东在延安”。铜像名为“高瞻远瞩”,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馆内展出的革命历史文物一千二百六十余件,历史照片六百七十多幅。这些资料为我们学习中国革命历史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素材。

  矗立于毛主席铜像前,感触伟大领袖的思想是何等的境界,结合当前,我们面对的问题有过去那么多吗?我们的条件有过去那么艰苦吗?我们的困难有过去那么难吗?没有,的确没有。那么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又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问题的?为此,在延长油田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式下,我们要树立持久的思想理念,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创造和谐发展的油田环境。

  走进张思德纪念馆,张思德29岁的短暂人生,13年艰苦卓绝的延安岁月,平凡的烧碳战士,平凡的工作岗位,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朴实得像延河边的一颗沙砾,千万粒细砂聚在一起,就是砥柱中流的礁石;他微小如清凉山上一株草,千万棵小草共同摇曳,也能伸展勃勃生机。于是,窑洞里出了马列主义,黄土地哺育着一个政党,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人民战争……。当年延安物质并不富裕,但人们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张思德是那个时代的代表,民族的生命力也恰恰就在这个地方成长。从打江山到掌政权,从改革开放到加快发展,一个个平凡的生命延续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历程。今天,时代发生了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忘本丢根。要继续学习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优良作风,发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传统精神。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这次学习给了我们石油人精神上一次彻底的洗礼;给了我们石油人思想上全面的净化,给了我们石油人管理工作中新的启迪。我们要决心学习毛主席的伟大思想和革命精神,学习张思德

  为人民服务德高尚品德,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的光荣传统,学习窑洞的灯光照亮祖国大地,学习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为完成采油厂的各项工作任务而努力奋斗,为延长石油事业的发展、壮大尽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周恩来总理回延安观后感8篇

http://m.tclaobao.com/jiaoxueziyuan/30128.html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教学资源热门文章

教学资源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京ICP备15015689号 返回顶部

老包文秘网-写作范文 轻松阅读 享受快乐生活